不想看1300字的废话,请滑到关于金庸的部分。
标题还是老样子,求放过~
本人在小说圈无作品,无成绩,所分享的是个人心得,对错与否,请各位朋友自行斟酌。
此前我在潜水,今早有一位龙友留言,聊到收集干货贴的事(谢谢他的热心留言,看到这条留言,我想起以前的日子,龙友们热热闹闹,大神们毫无保留的分享)。见到这条回复,我必须要回,所以不能潜水了~
有龙友插眼、CY等回复,我一般是不回的(并不是我狂),因为往往这样的留言,都是标记。我想标记者只是单纯插眼,他们在想回不回都行,而我害怕打扰他们,就没有回复。
我已潜水两月有余,既然今天发贴,那就聊聊,所言对与不对,请大神们高抬贵手。
经常看我贴子的朋友,都知道我没写过小说,一直在收集资料。
不知不觉,来到贵处已有几年,我若有不到之处,请各位大神多多包涵。
不到之处包括忘回留言、回不过来留言、言语冒昧、关注未回关、赠龙币等等问题。
我收集了很多资料,从收集的过程和所收的资料中,我学到很多。
已发在论坛的资料就不说了,就说手里有的资料(未整理),有6000本书名,故事书名,关于金庸武侠的等等资料。
我以前一直以为自己缺故事,加之读书少,为弥补缺憾,我狂收故事书。从13万余本民间故事书里剔重收集,最后得到近千本民间故事书。
不仅于此,我还收京剧、话剧、昆曲、剧本等故事,单是京剧故事,就有百余本之多。
这些书薄厚不一,有的厚如砖头,有的薄如饼。
风景描写不行?
好!收集多本此类的书,从唐诗宋词中寻风景描写,可以说是收尽了。
打斗描写不行?
收集金庸打斗全录174万多字,此前有过分享,但是没有小标题。
统计之后,15部共2200多个小标题。时间有限,取小标题的事只能就此搁下。
打斗描写只收了《封神演义》全部法术描写,远远不够,什么时候收集完还珠楼主所有书的法术描写,再选一位网文大神,将他的法术描写进行全收录,这才算完毕。
我知道有人说打斗描写不重要,我的看法是我可以略写,但是不能不写,当我想写细时,不能没有参考书。
所以,风景和打斗我收了很多。(包括各种打斗书籍)
远远不止,还有人物,为了写好人物,我搜集古书,以溯源的方法找原型,并借鉴。
不止这些,我将书名分类,1000多本书名共分80类。
这还不算那6000本书名,它们之间重复多少,我还不知,没有剔重。
由于书名太多,我有自己搜的,也有借用别人的书单。
我收集几百万的书名又能怎样?最终还是要动笔。
有一日写小说,码了5000多字。
后来我又试了试,沉浸后依旧能码出字来。
我想了想,到底为何之前码不出来,现在却能写出来。
我认为是章纲、语感、放松。
码出5000字那段时间,我一直在重读《天龙八部》,写时语感不错。
另一个是放松。既然短期内不能了解市场,那么只要不压主,不虐主,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。(先完成,再完美)
以前写文章习惯了,几千字就结束了,从未超过万字。
上来写小说有些急,总觉得自己啰嗦,其实只是写了细节,真的不啰嗦。
由于此前写文章字数在几千字左右,所以我写小说是急的,想一下子写完,急到什么程度,如下:
第一章
全书完
当然,我能一口气写出5000字(最后这一大章写到近一万八),也和这次所分享的心得有关。
现在我有信心稳定日更4000字,甚至破万。(正在存稿,字数少太丢人,就不说了,以后多写,求放过~)
边写边学。资料有了,只差练习,如果我再练习练习,可能写得更快。
这贴上面总共写了近1300多字,下面分享金庸写作技法。技法名是:
生旦净丑
天方夜谭
眼见传声
三足鼎立
运镜之王
第一个分享的是生旦净丑。
这词是指京剧里的四种人物扮相。
我很喜欢四字词,而这条又与之贴合,就用了这个名字。
其实你说京剧也成,话剧也成,舞台剧还成。
金庸常用舞台剧的写法,这是一种非常好用的方法。
下面是金庸原话:
写《射雕》时,我正在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,这段时期中所读的书主要是西洋的戏剧和戏剧理论,所以小说中有些情节的处理,不知不觉间是戏剧体的,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疗伤那一大段,完全是舞台剧的场面和人物调度。这个事实经刘绍铭兄提出,我自己才觉察到,写作之时却完全不是有意的。当时只想,这种方法小说里似乎没有人用过,却没想到戏剧中不知已有多少人用过了。
我所理解的这一技法是,将人物聚到某地,以此来塑造人物、推动剧情、矛盾(或解决或激化)等等。
上面金庸所指的那段,是郭靖和黄蓉在曲三酒馆秘室内疗伤。
他们二人在秘室内,后来完颜洪烈、杨康、沙通天、灵智上人、欧阳锋、欧阳克、尹志平、程瑶迦、陆冠英、东邪、六怪等等,都先后登场。
金庸用舞台剧的写法,来写这一大段。
这技法在金庸武侠中随处可见,我随意说几个代表性的。
《天龙八部》杏子林、聚贤庄,第十三回,段誉和王语嫣等人来到听香水榭,王语嫣说出姚伯当等人的武功,到包不同出场,我认为都是舞台剧。
还有乔峰看段正淳和马夫人(康敏)的爱恨纠葛。
最后少林寺的英雄大会。
还有王夫上庄上,揭开段誉身世的一大段,都是这种写法。(这里各种故事,各种矛盾)
《倚天屠龙记》张无忌单挑六大派,屠狮大会,这两场最为经典。
《射雕英雄传》”郭黄”于秘室疗伤、醉仙楼。
《笑傲江湖》仪琳讲述令狐冲和田伯光在回雁楼坐斗、三战。
《神雕侠侣》英雄大会,很经典的一大段,金庸写了四万多字。
《雪山飞狐》玉笔山庄上讲故事,众人讲范苗胡田四家的恩怨情仇。
《飞狐外传》开篇大雨商家堡。
《连城诀》血刀老祖智斗落花流水。
余下几部也都有这种舞台剧写法,所记不深,不一一写了。
而生旦净丑又分为四法。
它们分别是固定舞台、一暗一明、移动的舞台、天方夜谭四种。
第一种很好理解,某处某人。比如《天龙八部》杏子林,小说写到这里,谭公、谭婆、单家父子、赵钱孙、智光大师、丐帮众长老等人陆续登场。
金庸借舞台剧写法来写这段。
一暗一明是郭靖和黄蓉于密室疗伤,以眼见耳听的方式来“出演”这台戏。
类似的还有《天龙八部》以乔峰的视角写段正淳和马夫人,当时乔峰人在屋外,还有秦红棉等人。而“段康”二人在屋内,这即是一暗一明。
第三种是移动的舞台,我觉得这种比较特殊,如《神雕侠侣》郭靖带杨过投师终南山,这便是移动的舞台,全真教门人误以为郭靖是淫贼霍都,故摆剑阵阻挠他上山,期间写了全真弟子出场,还有郭靖的武功进境等等。
第四种是天方夜谭,就是讲故事,《笑傲江湖》仪琳讲坐斗,就是这种技法。
既然是舞台剧,就要有出场和退场,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
金庸在“射雕”后记提到秘室疗伤是舞台剧的场面和调度,那么简单说说这场戏。
我以上所说的内容,都是修订版(三联版)
这段戏正式开始,是从第二十四回密室疗伤开始,到二十六回:新盟旧约(郭靖向黄药师与六位师父躬身行礼,纵马前行。双雕齐声长鸣,在前领路。)到这里结束。
当然,若是郭靖冲将出来(黄药师与六怪见橱门突然碎裂,现出郭、黄二人,也是一惊非小,各自跃开),从这里结束亦可,但我认为到双雕齐声长鸣,才算彻底结束。
以曲三酒馆为舞台,然后各人物陆续登场,这里是一暗一明的舞台,这里涉及一个技法,我们先不说,只简单说出场和退场。
当“郭黄”身在秘室后,完颜洪烈等人出场。
众人盗得《武穆遗书》后,来到牛家村,但是打开石盒后,却不见兵书。
于是,随完颜洪烈而来的欧阳锋等人退场,决定再去皇宫。
原文:
完颜洪烈道:“今晚是去不得了,昨晚咱们这么一闹,宫里必定严加防范。”欧阳锋道:“防范自然免不了,可是那有甚么打紧?王爷与世子今晚不用去,就与舍侄在此处休息便是。”完颜洪烈拱手道:“却又要先生辛苦,小王静候好音。”众人当即在堂上铺了稻草,躺下养神。睡了一个多时辰,欧阳锋领了众人又进城去。
欧阳锋和众人又进城,这里的众人,自然是指完颜洪烈的手下沙通天、侯通海、灵智上人等。
请注意,这里欧阳克并未退场,是欧阳锋退场。完颜洪烈和杨康也未退场离开。
金庸开始借黄蓉和郭靖的视角来写杨康,写他为完颜洪烈披衣。
时间来到白天。
书中原文:
此时一缕日光从天窗中射进来,照得她白中泛红的脸美若朝霞。(到了白天)
原文:
郭靖正待回答,突然门外脚步声急,两个人冲进店来,只听侯通海的声音说道:“操他奶奶雄,我早说世上真的有鬼,师哥你就不信。”语调气极败坏,显是说不出的焦躁。
原文:
四人纷纷议论猜测,又去询问躺着养伤的欧阳克,都是不得要领。
原文:
隔了良久,完颜洪烈道:“欧阳先生怎么还不回来?不知他是否也遇到了鬼怪。”
(到了白天)以上我截取的三小段,写了灵智上人、彭连虎、侯通海、沙通天、梁子翁等人再次进场,只是欧阳锋没回来,金庸借完颜洪烈的视角来问几人。
再到后面,就是众人被黄蓉吓走,然后程瑶迦、陆冠英、尹志平等人进场。再往后就是梅超风和谭处端身死,六怪出场。
从黄蓉和郭靖进密室到舞台剧结束,共计写了56199字。
生旦净丑法要注意人物的出场和退场,还有矛盾,剧情的推动,伏笔等等。
比如欧阳克被杨康杀死,即是伏笔,也是推动,激化了杨康和欧阳锋的矛盾。
对于网文来说,舞台剧的写法容易写,但断章留钩子要注意,除非是2万字的大章节一气呵成,再接2000字一章。
每个作者都会编织自己的故事,写自己的小说,如果用生旦净丑法来写,我觉得挺好。
用舞台剧写一件件小事,这些小事聚集起来,就是“大事”了。
如果是模仿金庸的风格,要注意体语和步法。
体语如:一拍桌,一拍大腿等等。
步法如跨一步、退后两步、退后一步。(涉及舞台的人物走动和调动)
跨一步
【他每跨一步,楼板就喀喀乱响。楼下这时早已乱成一片,掌柜、酒保、厨子、打杂的、众酒客纷纷逃出街去,只怕楼板给他压破,砸下来打死了人。】
退后两步
【当即退后两步,双手挡在胸口,待铜缸飞到,双手向外一分,铜缸正撞在胸口。】
退后一步
【朱聪寻思:“他既有这门功夫,便再喝一百碗也不打紧。须得另想计较。”退后一步,突然从先前踹破的楼板洞中摔了下去,只听他大叫:“醉了,醉了!”又从洞中跃上。】
这些都是细节,并不起眼,但若全部做好,也不简单。
如朋友们不喜欢,可按自己的写法来写,并不一定要加体语。
我是看了明清小说和金庸小说才这样的,写古代背景的玄幻和历史、武侠、仙侠会用,写都市我不用,这是个人习惯问题。
我对舞台剧的理解不深,只能分享这些了,更多的技法运用,得看各位朋友的挖掘了。
又想起了些,再写点~
舞台剧写法优点是甲一句,乙一句,丙一句,由对话引出剧情,推动剧情,不会没东西写,并且越写越多,越写越细,越写长越厉害。人物调度随意写,不要想着该哪个人物谁说话了,人物该怎么接话,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,人物自己会行动,虽是作者书写剧情,但此时人物登上了舞台,就由人物自己发展。
比如《天龙八部》的杏子林,马夫人和全冠清绝对不会为乔峰说好话,只想让他身败名裂。
智光大师句句属实,不会偏袒乔峰,亦不会信口雌黄。
这时候,他(她)们是舞台上的人,有自己的性格和目的。人物上台,自然而然就会演”下去。
当设计一段舞台剧,作者会写章纲,如果感觉章纲不够细,那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解决,包括大纲、细纲、章纲等等所有问题,对!是所有问题,都可以用提问来解决。
提问的问题根据内容的长短和复杂性而定。
就以上面的杏子林为例,我来进行提问。
1.杏子林丐帮大会的目的是什么?
2.何时举行?
3.都有谁参加?
4.参加的人有何好处?
5.参加的人里有好人吗?有坏人吗?有中立的人吗?
6.杏子林事件关乎乔峰吗?
7.这件事会影响他吗?
8.参加的人都是什么帮派?
9.会里都说了什么?
10.是谁发起的?
11.他们有什么优势?
12.有何劣势?
13.参与的人都认识乔峰吗?
14.这段大戏用了什么道具?
15.这个道具是从哪里来的?
16.这段戏用了天方夜谭法吗?
17.是谁讲的故事?
18.讲了什么故事?
19.这个故事和乔峰有关吗?
20.众人听了故事后,心里都想什么?
21.大会过程是怎样的?
22.帮内中人是否意见不一?
23.旁观者对他们的意见怎样看待?
24.旁观者是中立的吗?
25.她(他)们会替谁说话?
当遇到问题后,就一直这么下提问,直至解决问题为止,有重复的问题不要紧,最重的是发散思维,以此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。
天方夜谭法
这是金庸很喜欢的技法,每部作品里或长或短,几乎都是有的。
我个人也喜欢这个技法,写起来很快。
其实就是讲故事,上面写仪琳讲故事,其实在”倚天”,谢逊和张翠山夫妇在冰火岛,他讲如何杀空见高僧,如何与成昆结仇,这就是天方夜谭法。
“神雕”丘处机对郭靖讲林朝英和王重阳当年的故事。
“射雕”一灯对”郭黄”讲瑛姑和周伯通的故事。周伯通在桃花岛山洞,给郭靖讲华山论剑,九阴真经,自己被东邪骗经的故事。
《天龙八部》杏子林,智光大师讲当年雁门关的惨事……
《鹿鼎记》韦小宝给茅十八讲故事。
几乎每部作品,都有天方夜谭法,金庸在书里写道:
说到讲真假故事,世上自有《天方夜谭》之后,横扫全球,《罗生门》何足道哉!
前面他提到了讲故事,金庸受大仲马和莎士比亚的影响很深,但受《天方夜谭》的影响,我想应不在这二人之下。(我只是感觉和猜测)
天方夜谭法不要一气讲完一个故事,这样读者看着累,要让人物喘口气(详见射雕第十六回,周伯通给郭靖讲九阴真经的故事,或者见《笑傲江湖》仪琳讲坐斗。)
眼见传声法
再说眼见传声法,这法古典小说里随处可见,金庸用得极好。
这二法看似平常,实际上想用到极致却不大容易。
我们常说代入感,有代入感除了情绪外,还有五感,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触觉、味觉。
而眼见传声法是五感法里的视觉和听觉。
金庸武侠全集,“见”字出现次数是35565次,这里包括见见、见教等词,但这样的词毕竟是少数,而“见”字诀则常见。
见包括看、望、瞥等等。(未统计这三个字,只统计了见字)
金庸书中原文:
1.三人喝了一会酒,只见门外雪下得更大了。热酒下肚,三人身上都觉得暖烘烘的,忽听得东边大路上传来一阵踏雪之声,脚步起落极快,三人转头望去,却见是个道士。
2. 那道人“哼”了一声,也不理会,取过酒壶,自斟自酌,连干三杯,忽地解下蓑衣斗笠,抛在地下。杨、郭两人细看时,只见他三十余岁年纪,双眉斜飞,脸色红润,方面大耳,目光炯炯照人。他跟着解下背上革囊,往桌上一倒,咚的一声,杨、郭二人都跳起身来。原来革囊中滚出来的,竟是一个血肉模糊的人头。
3. 包惜弱挂念丈夫与人争斗,提心吊胆的站在门口观看,见三人释兵言欢,心中大慰,忙入内整治杯盘。
4、林平之惊魂未定,只觉一条条水流从脸上淋下,臭烘烘地,才知是姓吉的将洗脚水从窗中泼将出来,淋了他一身。对方虽非故意,自己受辱却也不小,但想探知了父母的消息,别说是洗脚水,便是尿水粪水,淋得一身又有何妨?此刻万籁俱寂,倘若就此走开,只怕给二人知觉,且待他们睡熟了再说。当下仍靠在窗下的墙上不动,过了好一会,听得房中鼾声响起,这才慢慢站起身来。
一回头,猛见一个长长的影子映在窗上,一晃一晃的抖动,他惕然心惊,急忙矮身,见窗格兀自摆动,原来那姓吉的倒了洗脚水后没将窗格闩上。
“见”字是视角,是运镜。
请看第4例,除了“见”字外,林平之惊魂未定,只觉一条条……
这里是林平之的视角,如果自己写,可能会变成全知视角,少了林平之自己的感觉。
所以金庸小说的五感法里,眼见和传声随处可见,像林平之被洗脚水淋一身,是林平之视角加触觉写法。
见有只见、但见、却见、忽见等。
它可以用来过渡、运镜、人物出场。
书中原文:
忽听得杏林彼处,有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:“能够挨打不还手,那便是天下第一等的功夫,岂是容易?”
众人回过头来,只见杏子树后转出一个身穿灰布衲袍的老僧,方面大耳,形貌威严。
徐长老叫道:“天台山智光大师到了,三十余年不见,大师仍然这等清健。”
智光大师首次出场,金庸用眼见和传声来写,忽听得杏林彼处,这是传声。
众人回过头来,只见杏子树后转出一个身穿灰布衲袍的老僧……
这是眼见。
原文:
忽听街上传来一阵登登登之声,似是铁物敲击石板,跟着敲击声响上楼梯,上来一个衣衫褴褛的瞎子,右手握着一根粗大的铁杖。只见他四十来岁年纪,尖嘴削腮,脸色灰扑扑地,颇有凶恶之态。坐在桌边的五人都站了起来,齐叫:“大哥。”渔女在一张椅子上轻轻一拍,道:“大哥,你座位在这里。”那瞎子道:“好。二弟还没来吗?”那屠夫模样的人道:“二哥已到了嘉兴,这会儿也该来啦。”渔女笑道:“这不是来了吗?”只听得楼梯上一阵踢跶踢跶拖鞋皮声响。
请看柯镇恶出场,忽听街上传来传来一阵登登登之声……这是传声。为何金庸以传声来写?而未用“见”字诀,因为这是以完颜洪烈的视角来写,他不可能推开窗户看柯镇恶,何况柯镇恶何时来,他怎么会知道,故用传声。金庸先是写敲击石板,再写敲击声响上楼梯,由街上过渡到醉仙楼内的楼梯,再用“见”字诀写只见他四十来岁年纪……
所以,眼见传声法是金庸最为喜欢用的技法,见是视觉,听是听觉,故而金庸先生的画面感强烈,必与此技法大有关联。
眼见是非常重要的技法,不要让小说一直是全知视角,想办法切回到“第一人称”视角。
再说一个传声式的人物出场,叶二娘。
原文:
突然间半空中飘来有如游丝般的轻轻哭声,声音甚是凄婉,隐隐约约似乎是个女子在哭叫:“我的儿啊,我的儿啊!”南海鳄神“呸”的一声,在地下吐了口痰,说道:“哭丧的来啦!”提高声音叫道:“哭甚么丧?老子在这儿等得久了。”那声音仍是若有若无的叫道:“我的儿啊,为娘的想得你好苦啊!”
以哭声来写叶二娘的出场,上面说到舞台剧,既然是同阵营的人出场,那么岳老三和叶二娘相识,这里金庸用岳老三的口来述叶二娘。
我们自己写时,千万不要纠结下面这话由谁来说,说完后由谁接话,要自然,写着写着,人物自己就会“行动”了。
三足鼎立
这是我自悟的方法,对于大神而言,梳理小说人物关系简简单单,但对于新手作者却很难。
我的解决方法是先内后外,阵营式划分法,所以取名为三足鼎立。
阵营可以是家族,可以是帮派,可以是同盟等等。
阵营先内后外,例如《天龙八部》里的四大恶人,他们内部关系是什么样子的,和外部人的关系如何?
岳老三想排行靠前点,这是内部。
外部关系,他称段誉为师父。
段延庆是四恶之首,外部关系就多了,和段正淳、段誉、刀白凤、黄眉僧等等。
无论是组合,还是家族,我觉得先内后外更好。
你用阵营划分,什么人都能分。
如果这人没有阵营,那就是单人,我觉得更简单,写个人物小传就行了,如剑魔独孤求败。
按阵营有四大法王、逍遥二仙、玄冥二老、波斯三使等等。
主角和各角色的关系线会很多,而小配角和龙套角色的关系线少。
我读《天龙八部》时,发现金庸先生喜欢用两人重要角色来串连小说人物。
还是以天龙为例,金庸用段正淳串女性角色,慕容博和萧远山串男性角色。
和段正淳有关的女性角色太多太多了,什么木婉清、甘宝宝、秦红棉、阮星竹等等,太多太多。
慕容博虽在暗处,但串连的人也不少。雁门关的惨案由他而起,若非他谎报讯息,玄慈不会带二十一位高手到雁门关伏击萧远山,没有伏击,就不会有后面的所有事情。
萧远山同样重要,聚贤庄救乔峰,后又杀死白世镜,谭公、谭婆,单家等重要知情人。
人物戏份或多或少,我说叶二娘、段正淳、萧远山,你肯定认识;我再说葛光佩,你可能有点印象;我要说小茗小诗,你未必记得起。
如果我再说小沙弥、一名亲兵、门外侍仆,你就不知道他们是谁,哪个章节出场的。
这些我都做了统计,并非病态式收集,而是龙套角色虽不重要,但是必有,他同样是小说的重要一环。
由此得出结论,人物有重要和不重要的,不是所有人都必须串连。
回到上面,所以金庸喜欢用几个重要角色来串连人物,我要是写文,也会来用这个方法。
三足鼎立法我会画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写人物小传,当我要安排人物出场时,我会先给定人物性格和人设,然后慢慢完善,我一下子安排不了他的故事,只能写一点完善一点。
三足鼎立虽好用,但不是所有人都认识,是有圈子的。
程瑶迦和段天德不认识。
王夫人肯定不认识乔三槐。
叶二娘和段正淳没有感情线。
天山童姥再强,金庸没安排她和乔峰过招。
诸如此类等等,所以叫三足鼎立,主角或重要的配角,他们和其他人的关系复杂,但是不重要的角色,就不会那么复杂,很简单。
运镜之王
金庸小说有很多技法,除了上述,还有运镜。
金庸打斗写得极好,我曾收集过174万字,所以除了打斗之外,再找运镜的段落也能找到,只是不易全部收集,哎。
我来截取几段。
1是乔峰的出场。
2是笑傲的开篇描写。
3是无量剑派
4是关于韩宝驹的描写
5写韩小莹。
1. 但听得蹄声如雷,十余乘马疾风般卷上山来。马上乘客一色都是玄色薄毡大氅,里面玄色布衣,但见人似虎,马如龙,人既矫捷,马亦雄骏,每一匹马都是高头长腿,通体黑毛,奔到近处,群雄眼前一亮,金光闪闪,却见每匹马的蹄铁竟然是黄金打就。来者一共是一十九骑,人数虽不甚多,气势之壮,却似有如千军万马一般,前面一十八骑奔到近处,拉马向两旁一分,最后一骑从中驰出。
丐帮帮众之中,大群人猛地里高声呼叫:“乔帮主,乔帮主!”数百名帮众从人丛中疾奔出来,在那人马前躬身参见。
2. 和风熏柳,花香醉人,正是南国春光漫烂季节。
福建省福州府西门大街,青石板路笔直的伸展出去,直通西门。一座建构宏伟的宅第之前,左右两座石坛中各竖一根两丈来高的旗杆,杆顶飘扬青旗。右首旗上黄色丝线绣着一头张牙舞爪、神态威猛的雄狮,旗子随风招展,显得雄狮更奕奕若生。雄狮头顶有一对黑丝线绣的蝙蝠展翅飞翔。左首旗上绣着“福威镖局”四个黑字,银钩铁划,刚劲非凡。
大宅朱漆大门,门上茶杯大小的铜钉闪闪发光,门顶匾额写着“福威镖局”四个金漆大字,下面横书“总号”两个小字。进门处两排长凳,分坐着八名劲装结束的汉子,个个腰板笔挺,显出一股英悍之气。
3. 练武厅东边坐着二人。上首是个四十左右的中年道姑,铁青着脸,嘴唇紧闭。下首是个五十余岁的老者,右手捻着长须,神情甚是得意。两人的座位相距一丈有余,身后各站着二十余名男女弟子。西边一排椅子上坐着十余位宾客。东西双方的目光都集注于场中二人的角斗。
4. 完颜洪烈怀了金银,径往闹市走去,见城中居民人物温雅,虽然贩夫走卒,亦多俊秀不俗之人,心中暗暗称羡。
突然间前面蹄声急促,一骑马急奔而来。市街本不宽敞,加之行人拥挤,街旁又摆满了卖物的摊头担子,如何可以驰马?完颜洪烈忙往街边一闪,转眼之间,见一匹黄马从人丛中直窜出来。那马神骏异常,身高膘肥,竟是一匹罕见的良马。完颜洪烈暗暗喝了一声彩,瞧那马上乘客,不觉哑然。
那马如此神采,骑马之人却是个又矮又胖的猥琐汉子,乘在马上犹如个大肉团一般。此人手短足短,没有脖子,一个头大得出奇,却又缩在双肩之中。说也奇怪,那马在人堆里发足急奔,却不碰到一人、亦不踢翻一物,只见它出蹄轻盈,纵跃自如,跳过瓷器摊,跨过青菜担,每每在间不容发之际闪让而过,闹市疾奔,竟与旷野驰骋无异。完颜洪烈不自禁的喝了一声彩:“好!”
5. 完颜洪烈正在赏玩风景,忽见湖心中一叶渔舟如飞般划来。这渔舟船身狭长,船头高高翘起,船舷上停了两排捉鱼的水鸟。完颜洪烈初时也不在意,但转眼之间,只见那渔舟已赶过了远在前头的小船,竟是快得出奇。片刻间渔舟渐近,见舟中坐着一人,舟尾划桨的穿了一身蓑衣,却是个女子。她伸桨入水,轻轻巧巧的一扳,渔舟就箭也似的射出一段路,船身儿如离水飞跃,看来这一扳之力少说也有一百来斤,女子而有如此劲力已是奇怪,而一枝木桨又怎受得起如此大力?
只见她又是数扳,渔舟已近酒楼,日光照在桨上,亮晃晃的原来是一柄点铜铸的铜桨。那渔女把渔舟系在酒楼下石级旁的木桩上,轻跃登岸。坐在船舱里的汉子挑了一担粗柴,也跟着上两人径上酒楼。渔女向那矮胖子叫了声:“三哥!”在他身旁坐了下来。矮胖子道:“四弟、七妹,你们来得早!”
我很喜欢金庸小说的画面感,曾冥思苦想,到底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画面感,甚至搜分镜,影视剧的书籍,各种运镜分镜。
结果收效甚微,我想了想,才发现小说和影视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,小说是文字,电影和电视剧是影像。
那么怎样才能有画面感,我总结了几条,于影视剧和电影里,我只取了远景、中景、近景、特写,其它一概不要,什么晦涩的术语,我们不要去纠结它,记住景别即可。
此外,还有方位、顺序、细节、、动词、五感、三段法。这几条是连贯,或拆开使用的。
以上面的第3条为例。
(连载版)
练武厅上一位五十余岁的老者居中而坐,右手捻着长须,神情甚是得意。他左右两侧站着廿余名男女弟子,各人均是凝神观看场中二人相斗。西边一排锦垫椅子,坐着十余位宾客,场中二人的角斗,也均是目不转睛的注视。
(修订版)
练武厅东边坐着二人。上首是个四十左右的中年道姑,铁青着脸,嘴唇紧闭。下首是个五十余岁的老者,右手捻着长须,神情甚是得意。两人的座位相距一丈有余,身后各站着二十余名男女弟子。西边一排椅子上坐着十余位宾客。东西双方的目光都集注于场中二人的角斗。
请看金庸《天龙八部》开篇两版的改动,截取的是连载旧版和修订版(三联)
这里没改动之前,顺序和方位是乱的,总之读起来不及修订版的。
连载版写左子穆和辛双清门下弟子的顺序是:
左子穆——左子穆左右两侧的弟子——各人观斗——西边一排椅子,十余位宾客——观斗。
这里顺序和方位都不及修订版。修订版将左子穆和辛双清一起介绍,连载版跳过几段她才出场。
再看修订版,是练武厅坐着二人,这是总,再说上下首分别是谁,接着再写两人座位相距多远,身后站着的弟子,最后写十余位宾客,众人观斗。
而连载版写得分散,顺序乱了,这顺序一乱,运镜也乱。不是说金庸写得不好,和修订版比,连载这段确有不及,咱们不是挑刺嘛,挑刺自然是指出二者的区别,比较哪版更好。
连载版写了两次观斗,修订版只是最后一段交代观斗。
要知无量剑二人比武,正是关键时刻,如果先写观斗,再写一次观斗,紧张感会遭到破坏。所以金庸改了,改得极好,运镜和紧迫感都给足了。
笑傲开篇更是如此,不多说了。
三段法是镜头分为三段描写,或者更多,比如:
两段:李四一拳击出,张三倒地。(这样就没画面感)
三段或以上是:
李四一拳击出,力逾千斤,张三躲闪不及,正中面门,他立足不稳,猛地向后一仰,扑通一声摔倒在地。
想写出画面感,可以参照上面几条试试。
我的分享到此结束。
我还想写一篇如何提升文笔的贴子。
我虽收集资料,但资料收集后,遇到问题我才看,余下时间都是在琢磨如何提升基本功,尽管文笔不重要,但想留在这行,不被淘汰,就想办法提升自己吧,给读者绝佳的阅读体验。
我现阶段是眼到手没到,只知道怎么练习,算是半只脚迈入门槛了。
我也知道自己在这里仇家无数,没成绩还来分享心得,挺招人恨。
没有成绩就不能分享了吗?以前不是这样的。
是无用功,还是感动自己,我没想那么多,我只是想留下来。
只是想留下来而已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